北斗导航系统女科学家科普“导航那些事儿”

3月25日,杭州科学大讲堂第115讲在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三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和杭州日报科学松果会联合承办,邀请北斗导航系统女科学家徐颖——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作题为“导航那些事儿”的科普报告。来自杭州市各中小学的科学爱好者近150人参加活动。

报告会上,徐颖介绍了导航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在没有GPS、手机之前,人们最常用的导航方式是地文导航,即利用地面上物体的一些特性,通过看树叶、看年轮、看青苔等等方式来判断我们所在方位。除了地文导航之外还有天文导航,天文导航仪器最早由水手在航海时使用,天狼星是古代最常用的判别方位的星星,南半球的水手用南十字星、北半球的水手则用北斗和北极星来判别自己的方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手段监测物体精确的位置和方向。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能够实现全球覆盖的系统,分别是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

她指出,从1983年开始,我国航天专家提出“双星定位”概念,即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一号系统采用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用户先发起一个请求,报告系统其想知道的位置,随后地面站会把位置算出来,将这个位置再发给用户,这种方式叫有源定位。在北斗一号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启动北斗二号系统的建设,北斗二代系统在2012年已经正式投入运行,它主要解决的是我国以及周边地区定位服务的问题。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2020年要建成一个全球的北斗系统,实现全球覆盖,能够与GPS正式兼容并可以操作,走向全球。

在互动环节,徐颖还与大家分享了她潜心科学研究又注重科普公益、积极参加科普活动的心得体会。她认为,热爱科学的人一定要多读书,保持自己对阅读、对科学、对未知世界的热情。(洪萍)

  • 回顶部

  • 分享

  •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