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
杭州市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戴启洲教授率先以《美丽浙江,环保先行——以水污染控制为例》为题作专题报告,从“邀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这一网络热点事件引入,系统阐述了浙江省水污染控制的创新实践。他指出,浙江通过“九龙治水”向“五水共治”的治理体系转型,持续推进劣Ⅴ类水剿灭战,并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实践,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径,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方案”和“浙江样板”,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价值。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赖春宇研究员则系统揭示了《膜生物(催化)膜技术用于水污染治理研究》的前沿突破。作为国家级青年人才,他创新运用三维动态模拟技术,直观展现了膜生物膜技术(MBfR)与膜催化膜技术(MCfR)的革命性优势:通过构建纳米级传质通道,实现气体传质速率10-100倍的提升,同步达成气体利用效率最大化、能耗指数级下降和碳排放锐减的复合效应。该技术体系在城市污水处理、高浓度工业废水净化等复杂场景中,展现出显著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潜力,为破解长期困扰发展的“环保-效益”二元悖论提供了关键技术解算方案。
中电建华东院生态环境工程院副总工周笑天另辟蹊径,在《环境设计中的生态哲学》报告中提出“拟自然解”设计理念。该理论创新性地融合仿生学原理,通过构建跨尺度生态模型,使人工系统与自然规律产生深层共鸣。以杭州某湿地公园项目为例,其团队运用流体力学精准模拟自然水文过程,不仅使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更形成自我修复的“生命体”特征——湿地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生物多样性有效增强,实现了从“工程景观”到“生命共同体”质的飞跃。
浙江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王晓敏带来的《美丽“水细胞”建设》报告,则架起了理论通向应用的桥梁。她指出,利用AI算法构建起的“监测-诊断-预警-修复”一体化水体健康诊疗系统,已在全省数十项“美丽水细胞”示范工程中深度应用,不仅让“数字治水”从概念构想转化为生动实践,更催生出“一河一策”的智慧治水新模式。通过动态建立水体健康档案、实时追踪污染源、智能生成修复方案,这项创新成果正在重塑浙江水环境治理的技术底层逻辑,为智慧城市水系统构建提供了创新范式。
活动现场,专家学者和现场听众就“碳中和背景下环境治理技术迭代”“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等热点展开了互动交流。在场的专家学者和企事业代表纷纷表示,此次沙龙既展示了浙江在绿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方面的创新矩阵,也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平台,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注入了强劲“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