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科学大讲堂•“睿领潮头 人形智能”主题科企沙龙:聚焦未来产业 前瞻人形机器人发展与挑战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搬得了重物,入得了工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炒菜叠衣,无所不能。”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的自主化和智能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逐步从科幻电影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之中。
       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据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报告预估,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攀升至27.6亿元,而到2030年,这一市场更有望壮大至千亿元级别。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业。

       10月24日下午,杭州科学大讲堂第215讲暨“睿领潮头 人形智能”主题科企沙龙活动在杭州市科技交流馆成功举办。整个活动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主线,分为主题讲座、圆桌交流和科企对话三个环节,为探讨人形机器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挑战、未来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紧凑而精彩的活动内容吸引了80余位机器人行业的专家学者、科技企业代表的热情参与。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菊红出席活动,为主题讲座嘉宾李清都教授颁发了大讲堂铭谢牌。



       前沿分享:解析人形机器人的进化之路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全球科研界与产业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追求更高程度的智能化与自主性的过程中,如何实现高效、灵活的驱动机制与技能迁移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主题讲座环节,上海理工大学机器人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教授带来了题为《基于肌腱驱动的人形机器人与技能迁移》的精彩演讲,对这一关键问题和相关技术成果进行了解析和分享。



       讲座中,李教授以“为什么通用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是人形机器人”为引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形机器人的特点、优势以及其技术可以得到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他强调,人形机器人不仅融合了人类智慧与机器力量的精髓,更是在科技进步与社会需求双重驱动下的必然产物。

       尽管李教授坚信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代表着通用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但他也坦诚地指出,如何同时满足平衡B、高效E、智能I、安全S、经济E是当前阻碍人形机器人落地的世界难题。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实现更加人性化的身体构造,配备多模态的强大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执行灵巧复杂的操作任务,同时确保高度的安全性与低廉的成本。此外,它们还将拥有卓越的能效比,实现长时间的续航能力,以及自然流畅的步态,从而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价值。



       李教授谈到,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架构由肢体、边缘小脑和云端大脑三部分组成:肢体部分负责执行具体的动作指令,模拟人类的运动能力;边缘小脑则相当于机器人的“本地处理器”,能够快速处理环境感知、即时决策等低延迟任务,确保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依然能够灵活应对;而云端大脑则是人形机器人的智慧中枢,它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丰富的数据库资源,进行深度学习、路径规划、情感识别等高级运算,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这三部分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人形机器人的智能生态系统。
       在讲座的尾声,李教授结合自身团队的科研成果,深入探讨了从行者一号到小贝4.0这十年间技术革新的历程,着重介绍了液压伺服驱动、肌腱仿生驱动以及关节电动驱动这三种肢体驱动技术路线。他指出,肌腱驱动可能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灵巧手和表情模拟方面。“考虑到人体拥有大约几百块肌肉,且每块肌肉都需要精准控制,如果机器人的灵活性能够达到一定水平,动态性能有所提升,那么肌腱驱动技术无疑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观点碰撞:探讨人形机器人的多维视角

       圆桌交流环节上,李清都教授携手浙江工业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首席教授、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鲍官军教授,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计量中心力学感知及测试实验室主任陈元杰,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海威,以及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邓皓冉等五位嘉宾,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创新、法律伦理以及公众接受度等多个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在探讨如何解决国内执行器、传感器、专用芯片、操作系统、人机交互技术、仿真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竞争力薄弱的局面时,李清都教授认为,加强自主研发、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针对现有法律框架是否足以应对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挑战方面,鲍官军教授表示,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法律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张海威董事长认为,在机器人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应施加过多约束,后期则应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使用,确保其安全、可靠、合法。



       在如何提高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接受程度,特别是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的信任方面,邓皓冉经理提出要选择恰当的应用场景,初期可以是文化娱乐领域,并通过科普宣传、展示体验等途径,增进公众对人形机器人工作原理、应用场景及安全性能的了解。陈元杰主任强调,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在提升人形机器人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努力降低成本。毕竟,一款既经济实用又安全可靠的人形机器人,无疑将更容易赢得公众的信任与广泛使用。

科企共赢:推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融合

       在科企对话环节,会场氛围高潮迭起,与会学者和企业代表热情高涨,纷纷举手提问,积极参与讨论。他们针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前景、商业化路径、技术革新以及对今后想要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年轻人的人生规划建议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问题,展现出对这一领域的深厚兴趣和高度关注。



       面对与会者的提问,5位嘉宾耐心解答,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他们一致认为,人形智能技术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机器人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要实现这一愿景,还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他们建议年轻人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学习新技术,同时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在人生规划上,要保持对这个行业的热情和耐心,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创新。


活动由杭州电视台《杭州气象》节目主持人卡莉 主持

       活动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杭州市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中心)和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联合承办。活动的圆满举办,为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及公众搭建了一个跨学科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与科普教育的深度融合。未来,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将继续秉承“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宗旨,为公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普科创活动和服务。



  • 回顶部

  • 分享

  •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