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之父”叶培建:中国载人登月必须走自己的路

      5月4日,值杭州第四中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中科院院士,校友叶培建应邀走进杭四中,做客杭州科学大讲堂第145讲,带来“中国的探月工程”的主题报告,与学校师生分享中国探月工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在报告会上,叶院士介绍,中国的探月工程始于2001年,到现在已历经19年,期间克服了技术和工程上的重重困难,他用一副对联: “一二三四树丰碑,五六七八战鼓吹”,横联“月球探测”,归纳了嫦娥一二三四号的研发历程和嫦娥五六七八号总体规划。他用中学生能够理解的物理化学知识,解说了卫星发射的时间窗口、轨道、距离、着陆器等等复杂问题。他强调,中国的探月工程能够取得成功有着多种原因,其中两个主因,一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国力办大事,二是全国人民的支持,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



       “中国到底搞不搞载人登月?”叶培建认为,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争论很大,但他的观点是中国人一定要去。过去几代人轻视了海洋,结果我国在海洋上就吃亏。太空就是另一片海洋,未来可期。在六七十年代国家困难时期,老一辈领导们、科学家们勒紧裤腰带,搞“两弹一星”,精神可嘉。伟大的成就起源于梦想,如果现在没有梦想,将来子孙后代将无缘太空,为了国家安全,为了国家的太空权益,我国在能去的时候,一定要去。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未来的探月、探火工程,一定是无人和有人相结合,无人为主,有人是必须的。



       叶院士对前来听讲座的学子们寄予厚望,他说,少年强则国强,研发嫦娥一号的时候,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副总设计师当时31岁。他相信,在今后的载人探月、探火、探星路上,中国人必须走自己的路,通过几十年努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加上年轻人的聪明才干,中国一定能走在世界最前列。
       本次活动由杭州市科协、市教育局等部门主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市科技咨询中心和杭四中联合承办。来自杭四中下沙校区国际部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杨焕出席并为叶院士颁发铭谢牌。(洪萍)

  • 回顶部

  • 分享

  •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