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精神引领创新——杭州科学大讲堂第135讲在市委党校举行
       9月14日,杭州科学大讲堂第135讲在市委党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受邀作题为“用科学精神引领创新”的科普报告。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贵书出席并为刘亚东颁发铭谢牌。
       本次活动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承办,也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杭州市科协成立60周年和2018年全国科普日暨杭州市第32届科普宣传周重点活动之一。来自全市各机关、事业单位的150余人聆听了报告。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82万亿元,这让国人心中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有些文章更是把“赶欧超美”、“全球第一”放在台面上谈。今年4月中兴事件爆发后,《科技日报》头版强势推出了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开篇以“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为题,共刊发了35期,对各个行业的35项卡脖子技术做了报道,社会反响强烈。作为科技日报的总编辑,刘亚东感到很自豪,因为科技日报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以个性化的声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地引导了社会的舆论,体现了报纸的使命和担当。他认为公众有必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尤其应该知道,我国还有很多地方还“受制于人”。
       在介绍了“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和工业制造、信息技术、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生物医药等六个方面的核心技术短板之后,刘亚东重点阐述了“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指出了阻碍我国攻克核心技术的共同原因。
       一是缺乏科学武装。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学精神虽不能同科学成果划等号,但若缺乏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之路将注定不会走得长远。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许还有灵机一动;而科学发现则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专业训练的基础上。四大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它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这些倾向今天也在严重影响技术发展和进步。离开科学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
       二是缺乏工匠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从对很多职业的称谓上就能看出这一点,什么剃头匠,泥瓦匠,小炉匠,很多教师自嘲,管自己叫教书匠…… 
       6月20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讲的是海洋调查的某个航次上,16名科研人员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只有一人。学科带头人都说,学生去了,我就不去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 
       三是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
       浮躁和浮夸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走曲线,别人都比你傻,这可能吗?从历史经验来看,真正高端的核心技术攻坚,需靠几代人的积累与摸索,毫无捷径可走。

       比如说研发航空发动机,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不断总结、完善、调整、提高,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要弯道超车的话,我们可以搞到一台别人的不那么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照葫芦画瓢,山寨出“八九不离十”的产品。可今后要改进提高,增强性能,你还能做得到吗? 
      “我们反对妄自尊大,同样反对妄自菲薄。”刘亚东强调,中国科技发展至今已取得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的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向系统纵深推进这三个方面。“韬光养晦的深刻内涵在于积蓄力量,着眼长远。”对此,刘亚东相信,只要我们保持自身的战略定位以韬光养晦的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必将走向光明的未来。(洪萍)
  • 回顶部

  • 分享

  •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