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科学大讲堂第133讲解读《坤舆万国全图》
       8月20日,杭州科学大讲堂第133讲在杭州科技交流馆举行。美洲郑和学会会长李兆良博士作“明代中国地图学西传与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主题报告。杭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何志伟出席并为李博士颁发铭谢牌。



       讲座中,李兆良讲述了自己研究华人科技史的起因。2006年,他偶然获得美洲印第安人聚居区出土的宣德金牌,在好奇心驱使下,深入研究相关历史资料,利用电子文献、地图、博物馆资料和实地调查,从科学的角度综合比较欧洲史、中国史、美洲史,发掘出许多项中国文化遗留在美洲的线索,特别是具有明代特色的文化。最重要的证据来自《坤舆万国全图》。过去400年,该图一直被认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根据欧洲绘制的世界地图制作的。
       李兆良指出,读古地图的基本规则有4条:一是古代地图测绘要实地勘探;二是传抄地图只增加错误,不会比原版更正确;三是地图绘图人最熟悉自己的家国;四是地图的地理、地名有时间印记,可以断代。他从成图时间、图像内容、地理名词标识等细节上,对《坤舆万国全图》进行了详细解读,发现内容与欧洲地图有不相容的矛盾。他认为华人早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就已经到达美洲,并定居下来。《坤舆万国全图》实际上是在郑和下西洋时代,公元1430年左右完成,主要作者并非利玛窦或欧洲航海家、地理学家,而是明朝郑和时代的中国人。此项发现打破了世人固有的印象,推翻了现有的世界地理大发现史、地图学史、科技史。



       李兆良强调,《坤与万国全图》证明中国在明永乐、宣德时代已经具备绘制现代地图的所有技术。地图学是从中国西传到西方,然后再从西方传回中国的,开启了文化经济全球化运动。明代大航海具有历史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地理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重估明代科技西传史实、真相。这将深刻影响我们的教育、文化、媒体、外交、经济等,增强我们中华文化历史自信。
       本次讲座由杭州市科协和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主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和浙江科技学院联合承办。来自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杭州市老科学家协会和浙江科技学院的近120人参加活动。(洪萍)
  • 回顶部

  • 分享

  •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