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科学大讲堂114讲:智能机器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1月14日,杭州科学大讲堂第114讲在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三楼报告厅举办。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智能机器人专家组专家、浙江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熊蓉教授受邀作“智能机器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科普讲座,并在讲座现场与听众进行交流。

熊蓉教授自2000年起从事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带领团队研制了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乒乓球对打仿人机器人、小型足球机器人和世博会海宝智能服务机器人等。

报告会上,熊教授用大量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展示了机器人的历史:1920年捷克剧作家 Karal Capak 在他的幻想剧本《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第一次提出“robota”(机器人)这一专用名词。1959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真正开始。197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其后机器人研究得到迅速广泛的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人们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等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至今已走过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新一代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人类的许多梦想成为了现实。

熊教授指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并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战略格局。熊教授强调,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我国制造业对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加大,未来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社会老龄化应对、国防装备升级均需要大量的机器人。未来机器人的研究方向将包括:安全、柔性的驱动;自然人机交互;自主学习与自适应应用及发育;自主学习编程;独立思考等方面。

最后,在报告会的互动环节,针对“智能机器人将来在智能上是否会超过人类,甚至威胁人类”的提问。熊教授认为,机器人并非无所不能,它在工作强度、运算速度和记忆能力等方面可以超越人类,但在意思、推理、创新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类,机器人只能按照已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服务人类、造福人类。

本次活动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承办。来自杭州市各中小学的近200名学生及家长参加了本次活动。(洪萍)

  • 回顶部

  • 分享

  •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