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人才” 坚定乡村振兴的脚步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如何用“科技+人才”的组合拳,让农村美起来、农企强起来、农民富起来?日前,在杭州市乡村振兴论坛暨2019年杭州市科协年会上,来自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以及科研机构的代表们畅所欲言、分享经验、交流观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思路、新对策、新动能。

  科技助力发展 打造产业示范高地

  “莪山在发展畲乡农创产品和农副产品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科技和人才力量带来的效益。”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蓝智伟在现场表示,“今年,我们推出了特色农副产品‘黄金粽’,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大幅提升了产量,利润率可以达到20%以上。”

  作为一线农技工作者,建德市杨村桥镇农办主任陈烈光对此也感触颇深。“杨村桥是中国重要的草莓生产基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发展草莓种植业,现在全产业链的产值已达到7亿元以上。30多年来,省市农科院专家通过培训、技术支持和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民及时掌握草莓生产、草莓苗繁育的关键技术。”陈烈光还借机表达了果农们的期望:“未来,我们想在草莓品种优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与科研单位继续精准对接。”

  桐庐县城南街道科协秘书长唐益萍也分享了当地的创业故事:“在城南街道金牛村,一对夫妻共同创建了火龙果采摘基地,县里则为他们提供了培训、扶持等帮助,还派专业的科技特派员到农场进行指导。从一开始的几亩地,到现在的几十亩,采摘基地慢慢壮大,带动了整个家庭的收入,还扩大了示范效应,周边农户也都重视起了技术。”她还指出,增强农民本身知识储备、帮助他们进行先期产业规划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学研共育人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人才培养。科研机构要走在前头、积极有为。

  “我们有近160名工作人员,75%以上在进行农业科研,涉及的学科大多都是应用型的。”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严建立认为,从专业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在田间地头产生价值,科研立项要倾听基层农民、企业、基地的需求,将成果技术更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动能,“我们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所有成果写在农民增收的效率上。”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俞益武则表示,要多培养复合型、有情怀的乡土人才——既懂技术,又对乡村文化充满感情,才能坚定不移地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欣喜的是,去年教育部提出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其中‘新农科’建设的落点正是农林大学,这也将鼓励我们培养更多适应未来需要的农业农村人才。”

  园艺学会理事长沈国正认为,不但要发挥好专家职能、做好培训示范工作,也要做好科普宣传工作,与镇、村和其他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动,让更多农户受惠,共同服务乡村振兴。

  除了科研院所,莪山乡民宿产业也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莪山是桐庐县高端民宿的发源地。高端民宿不仅带动了周边民宿发展,还为全县其他乡镇培育了一大批高端民宿管家,提升了服务品质,从而带动整个民宿产业发展。”蓝智伟说。

  聚焦发展品质 全链条共同发力

  大农业观、整产业链、全绿色化、深融合度、高附加值、强竞争力——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对现代农业产业的理解。在他看来,利用好自身的优质农业资源,打造农业类特色小镇,是一条实事求是的振兴之路。

  从谋划、生产建设到营销宣传,乡村产业兴旺需要每一个环节共同发力。

  淳安县纯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顺根,结合自身企业发展分享了心得。在他看来,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农业企业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促使农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从田间到餐桌,作为农业产品链条的“倒数第二站”,零售超市如何参与乡村振兴?华润万家华东区质量管理总监董雅娟认为应当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食品和农产品关系到消费者每天的菜篮子、米袋子。当前,杭州已具备较好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我们也愿意在食品安全宣传、农产品可回溯机制上做出更多努力,让消费者放心满意。”

  以“三治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推进乡村善治工作现场会

  本报讯(记者 郭燕)走进余杭区径山镇的小古城村,绿意盎然,屋舍古朴,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中。距离村口不远处的大樟树下,整齐地摆放着圆形石桌、石凳,村民茶余饭后总喜欢聚在这里聊一聊村里的事情。在大樟树下议事,是小古城村民由来已久的习惯,也是村民参与管理村级事务的一个缩影。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在小古城村召开了推进乡村善治工作现场会,总结交流各地建立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体系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推进我市乡村治理工作。会上,市农业农村局介绍了全市乡村善治工作情况,余杭区人大常委会、拱墅区善贤社区、余杭区小古城村、临安区上田村进行了交流发言。

  这些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体系建设。从拱墅区善贤社区的“家园131”社区治理模式,到萧山区的“五和众联”、余杭区的民主协商议事,再到临安区的“文武上田”,富有杭州特色的“三治融合”乡村善治体系已经初显成效。去年,共有包括小古城村在内的160个村通过了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的认定。

  在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着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村集体经济、庭院整治和垃圾治理……多年来,小古城村通过解决“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的效力”等问题,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村民积极参与推动,不断深化“三治融合”,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小古城村还在去年年底注册成立了杭州小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计划推出一条乡村振兴旅游线路。但是,要确定旅游线路,必须解决费用收取、线路安排、讲解员挑选、宣传袋和宣传手册制作等一系列问题。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介绍说,“我们通过多次邀请有关部门、党员代表、乡贤、村内旅游从业者、民事民宿业主等进行协商,最终确定了13个子项的发展方案……从5月份试营业,到今天已经吸引了100多个团队,今年预计接待游客、党政代表团等600个团队,村集体收入至少可以提升50万元。”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以小古城村为代表的杭州乡村,无疑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和注脚。正如林国荣所说,“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推动法治、德治和村民自治融合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将为小古城村尽早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人大将进一步总结推广全市乡村善治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推进和完善相关立法, 把杭州各地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规范,通过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多种监督方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回顶部

  • 分享

  •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