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大咖与浙大学子碰出火花:我们这样走向AI的未来社会

微信图片_20181014104914.jpg

“我们将如何走向人工智能的未来社会”分享会现场

  浙江在线10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吉)日前,一场题为“我们将如何走向人工智能的未来社会”主题分享会在浙江大学举行。会上,浙大社会学系教授冯钢、Rokid若琪首席设计师姜公略、北京A-Lab负责人高鹏围绕从AI技术本身、AI技术和人的关系、AI技术和社会等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探讨。

  “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处于非常初级阶段。”对于AI技术本身,三名分享嘉宾一致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可能只有10分,而人们的期望值可能是80分。

  如果拿蒸汽时代做比喻的话,现在的AI就像一百年前的汽车一样。高鹏表示,当下的智能产品还没能完全像人类这么灵光,所以在接受或执行指令时难免会出错,让不少人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就是“人工智障”。

  “但不可否认,AI技术正在不断进步,未来将成为我们的助手。”对于AI的未来,高鹏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浙大社会学系教授冯钢,近年来一直关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衍生出的社会学关系这一课题。

  “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有人每周只要工作15个小时。但我们看到一个相反的现象是,即使现在机器替代了很多人力,人还是越来越忙。”

  冯钢认为,技术的进步让机器几乎可以代替人70%以上的劳动,让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脱身。但人不会让自己“闲”,所以就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追求,进而变得越来越忙。

  “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物种,假设机器逐渐威胁取代人类,人类就会更加激发自身的竞争意识,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在姜公略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科技越发达,人却越忙碌的原因。

  冯钢还指出,人工智能会把我们引向一个整个人类的大的智慧转型。他认为,无论是机器还是人工智能,所能替代的东西是那些“竞争性”的东西。,而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后,人类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完全竞争性的社会,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会使得所有的竞争都被它替代,进而将会影响这个竞争性社会的转型,转到人类更像人、机器更像机器。

  会上,3名分享嘉宾还通过提问的形式,解答了参会大学生的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的疑惑。

  • 回顶部

  • 分享

  •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