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迁徙

候鸟,一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往南方,到第二年春夏,又从南方飞往北方。这就是鸟的迁徙。我国早在秦汉时代,就有关于鸟类迁徙的记载,如“孟春之月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礼记月令》说:“元鸟至"及“元鸟归’’,说明燕子第二年春天回来了。

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开始建立了研究鸟类迁徙观察站,并提出用环志的方法,即在捕获的活鸟脚跟套上轻而印有标记日期和地点的铝制金属环,然后释放出去,以此来了解鸟类迁徙的规律。候鸟迁徙的速度惊人,有一种鹤日行150公里,雨燕每小时飞行150190公里。迁徙时,飞行高度可达几百米至1千米以内。兀鹫可在7000米高空飞行,飞得最高的是天鹅,它能飞越9OO0米高的珠穆朗玛峰。有一种燕鸥,每年6月在北极附近地区繁殖后代,到8月份就带着幼鸟出发,环绕地球,跨过高山,越过大海,12月末到达南极附近地区。在那里生活到第二年3月,再向北极进发。在这样的长途飞行中,也不会迷航,可见其导航本领之高强,连人类也自叹不如。鸟类的这种本领,首先是它有一个适应远距离飞翔的形体结构,它的躯干呈流线型,飞翔时可以减少阻力。全身披上羽毛,体表特别滑润。前肢为翼,成为飞翔器官。尾部生有扇状的羽毛,起着舵的作用。飞翔时两脚缩在腹部或伸直在尾下,身体的重心稳定,能够上下自由地飞翔。据科学家研究,候鸟一年两度的迁徙,是鸟类对生活环境变化的适应所引起的,成了先天性的、遗传的本能。气候的变化与候鸟的迁徙有很大的关系。北方的冬季,冰天雪地,鸟类觅食的机会少了,不能适应这种环境的鸟,就会带着“子女”迁向食物丰富的、风和日丽的南方。有人认为,鸟类的迁徙与内分泌腺有关,鸟的内分泌腺具有生物钟的作用,可以凭变化通知鸟迁徙的时间。

至于鸟类飞行万里之遥不会迷航,又怎么解释呢?有人说,鸟的记忆力惊人,它有敏锐的视觉器官,过目不忘。鸟凭着惊人的视觉记忆力可以观察海洋、陆地、山峰、河流标记,并根据天地的状况、水波的流动,洋流等环境特征进行导航。据测定,人的视野半径为9.6公里,而有些鸟在2000米的高空可达100公里。

有些鸟是在晚上迁徙的,这个解释似乎不能自圆其说了。于是有人又提出了太阳罗盘和星象导航理论。50年代,德国人吉斯达夫·克兰默基设计了一个试验,把拟椋鸟放在一个特殊的笼子里,这个笼子有6个等距离的口子,每个口子可以看到天空。观察发现笼中的鸟到迁徙时节,都向迁徙时所应飞行方向,即春季向东北,秋季向西南。他又将一些可调整方向的玻璃镜放在笼子口外,使阳光从不同角度射入笼内,结果笼内的鸟立即根据阳光的新方向改变朝向。这说明,鸟类可以利用太阳作为罗盘指南针,并凭时间感觉调整其迁徙路线。法国科学家又提出星象导航理论,认为鸟类夜间迁徙凭的是星座方向,它能参照距北极星35度处的明亮星群来进行特异性定向。

又有人提出,鸟类的迁徙,信鸽能千里返航,凭的是“第六感觉,但第六感觉到底是什么,目前仅仅是个假设,要揭开鸟类迁徙之谜,还需作更多更深入的观察、试验研究和探索。相信不远的将来,人类一定能解开这个奥妙的谜底。

 

上一篇:动物爱美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 回顶部

  • 分享

  •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