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名单上的海洋生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63年开始编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由于系列出版物都采用了醒目的红色封皮以警醒世人,所以俗称“红名单”。中华白海豚、中华鲟、鹦鹉螺、大砗磲、绿海龟这些都是红名单中的座上常客,近来甚至连棘头梅童鱼、海地瓜、马粪海胆这些原本无名之辈也挤了进来。进入“红名单”并不能体现出这种生物的地位,只能说明我们人类又多了一位岌岌可危、迫切等待我们援助的朋友。“红名单”是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也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红名单”中将物种濒危程度分为绝灭、野外绝灭、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和未予评估9个级别。

为了加强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的保护,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从20 世纪90年代至2005年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国红名单),总计三卷四册,参与物种评估工作的包括一大批国内顶尖的生物分类专家。从出版的这份红名单中可以看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正在加大,濒危物种数目已显著增多。进入红名单的海洋生物或以海洋生物为食物来源的生物合计853种。其中,腔肠动物门入列142种,全国(包括台湾、澎湖及南海诸岛)有26 种造礁珊瑚被评估为“濒危”;节肢动物入列89种,被认为是“ 幸存的活化石”的3种剑尾类(鲎)中有2种为“ 濒危”,种“ 近危”;软体动物门30种,主要包括国家一级级保护动物鹦鹉螺、大砗磲和库氏砗磲在内的双壳类和腹足类动物;棘皮动物入列69种,其中最严重的是竟有53种中国产海参由于无度采捕而成为“濒危”;脊椎动物门入列已达517种,包括圆口纲8种,软骨鱼纲79种,硬骨鱼纲323种,爬行动物纲19种,两栖纲1种,鸟纲37种,哺乳纲61种。最令人担忧的是过去产量很高的重要经济种中国明对虾和大黄鱼居然也进入了濒危的状态。

2012年428日《鱼和渔业》(《FISH and FISHERIES》)的一篇针对全球石斑鱼渔业的评估报道称,喜欢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石斑鱼家族有1/4已经即将消失。这项工作是由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下属的科学家团队完成,他们利用2000年以来的数据,对收录在全球红色名录中的163种石斑鱼进行了生存状态评估,发现20种(12%)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并警告如果人类持续目前过度捕捞的趋势,那么还将有22种(13%)达到近危的状态。该团队估计,2009年人类对石斑鱼的捕获量至少有9000万尾,重量高达约29.8万吨,与1999年相比捕捞量增加了25%,与1950年相比更是增加了1600%。加勒比海地区、巴西沿岸和东南亚沿海都是热衷于食用石斑鱼的区域,餐桌美味的需求则对这些区域的20种石斑鱼造成的威胁则更大。石斑鱼通常要经过5~10年才能够成熟并繁殖下一代,这便造成石斑鱼种群的自然恢复需要相当长时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家对石斑鱼的生活史有了一定了解,而许多现代渔业技术也在广泛运用,于是便有捕捞者不顾石斑鱼家族的衰落,凭借着现代科技成果,利用石斑鱼在繁殖期聚集的自然行为大肆捕捞。

除了过度捕捞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状态外,环境污染和海岸及水下施工等原因也严重破坏海洋物种的多样度和补充量。在不少海域,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和整个生态系统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甚至是资源崩溃、物种濒危。

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与陆生生物完全不同,因为人眼不能直接看到,所以对其生命过程及适应特点的观察与度量难度远远大于陆生生物。甚至对物种多样性、不同类群海栖种类数都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有报道认为全球至少还有1/3的海洋生物尚未被发现。

海洋红色生物名录已经很拥挤了,珍爱海洋环境吧,千万不要在我们还在努力记忆哪几个物种需要保护时,又有更多的海洋生物朋友上了这份令人心痛的红名单,更不要在我们尚未发现未知的1/3海洋生物生活在哪里时就剥夺了它进入红名单的权利。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 回顶部

  • 分享

  • 点赞

    0